「網路社群平台的另類/替代方案」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Jiajun Xu
NGO 推進器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r 6, 2019

--

上週 jx 在文章裡談到,我們想要建立「 “補充型”網路社群」——也就是「自幹一個社群平台」這種在許多人眼裡彷彿重新發明輪子 的傻事。以下花一點篇幅,從我的視野來談談為什麼 Alternative是重要的。

對於 Facebook 社團的一點觀察

在台灣,Facebook 可說在社群媒體領域獨霸,具有龐大用戶人數,而 FB 的「社團」功能,便是一個非常簡易的自建社群管道,人人皆可免費申請和管理,自然是蓬勃發展;此外,跟自架論壇相比,門檻更是降到極低,大幅侵佔原屬於網路論壇的市場份額。

我本身加入的 FB 社團,較多是以 1) 自學、共學,2) 亞斯伯格症患者及家庭 這兩個議題為主題,根據我的觀察,我的圈子裡多數人使用 FB 社團,主要是進行以下兩種目的:

  1. 情緒支持/抒發:例如亞斯兒的家長(多半是媽媽),會分享與孩子的生活點滴,或孩子又如何固執惹得她瀕臨崩潰,或描述家庭成員(例如丈夫、長輩)又講了什麼刻薄的話讓她很難過等;而社團成員會給予同感窩心/同仇敵慨/協助排解困難等回應。
  2. 簡單的交換資訊:例如好文轉貼、活動通知,或亞斯家長詢問某縣市的兒童發展評估狀況,或申請自學的時程或眉角,或自學家庭要揪團一起開課等。

功能面的主要缺點:UI

FB 社團這麼簡單易用,自然會衍生出某些缺點,我認為最主要的缺點在於,使用者介面難以應對深度討論。

FB 從來就不是設計來讓你寫長篇文章或長串留言的。以電腦版的版面來說,一則貼文的主文區,其寬度是 500 px,留言區第一層是 416 px,第二層更只有 378 px。我們現在用的 Medium,版面寬度是 740px,對比之下就知道 FB 有多窄。

此外,FB po 文留言的版面不像傳統論壇那樣有分頁,在電腦上觀看還好,如果用手機看,留言數量一旦超過三、五十則,版面拉得很長、第二層留言還要額外點擊才會顯示,加上狹窄的版面,光是閱讀就有點吃力了,若想要跟人討論或爭辯,那真的非常辛苦。相較之下,傳統論壇的那種只列出特色圖(Feature Image)和標題的版面雖然比較無趣,但以功能性來講,卻是大勝 FB 社團。

順便一提,無法將貼文加以分類,使得社團淪為「只是個大型塗鴉牆」,也是 FB 社團長久以來被使用者詬病的缺點。不過 FB 社團在去年推出了「貼文主題」功能,雖然過了半年,還是必須依循特定的神秘路徑才能將之開啟,但也許有一天會成為讓人方便檢索的功能。

比功能性更迫切的問題:訊息的碎片化,網路的中心化

在社群媒體如此普及的時代,評論紛紛讚嘆於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發聲管道,然而像 Facebook 這類的社群媒體,為了刺激使用者花費更長的時間黏在它上面,會將最吸引眼球、或能為該媒體帶來最多獲利的訊息,透過演算法優先呈現給使用者,訊息的流動短促、快速,一下子就會被洗掉。看起來有很多意見流來流去,但討論卻難以形成脈絡,是愈趨碎片化的。

而雖然不少人會在 Facebook 上頭寫長篇評論,但 Facebook 終究是封閉性的服務,我們無法透過 RSS 等公用標準,或是第三方聚合服務來進行訂閱,絕大多數的資訊只存在於 Facebook 上頭 (而且還很快就會被洗掉)。與前兩年正夯的「去中心化」概念相反,也與網路本身自由及解放的形象相反,被社群媒體吞是的網路,表面上是百家爭鳴,但背後卻是中心化、被寡斷的。如同 jx所言

當一個社會百分之九十的網路使用者都是僅依賴某個商業私人社交平台,所有的工作商務安排、感情聯絡訊息、生活照片活動影音都發生在此,離開此平台似乎原有的網路人際互動、工作進度就無法順暢進行,這到底是太過方便還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如何解開這個勒在大家脖子上的結呢?我們所能想到的不外乎兩個大方向:

  1. 降低對單一工具/模式的依賴性,除了社群媒體,也包括工具軟體及工作流程等。
  2. 建立多元的發聲、倡議及募款管道,除了討論平台,也包括自媒體、電子報及顧客關係管理等多種方式。

這問題當然不會只存在於非營利組織圈子,而是整個社會都面臨的問題。但凡事總要有第一步,各位非營利工作者自然心中都有̶中̶二̶病̶一把欲求改變世界的火,就讓我們一起來實驗吧!

--

--

漫畫迷,各類型小說愛好者;新住民的老公,新二代的爸爸;自由軟體使用者;從文科人轉職為半吊子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