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NGOs go digital ?
NGO 推進器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Dec 18, 2018

--

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pact

曾經在「非營利組織年報(上)」提過,NGO Annual report 最佳的呈現不是流水帳地列出 NGO/NPO 年度內做過哪些活動,而是要展現出組織所創造出來的 “impact” — 影響力。說是這樣說,自己心裏也很納悶,那麼到底什麼算是影響力,怎麼衡量,如何足以臉不紅氣不喘傲驕地說:「嘿,這可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影響力啊!」又或者聽到別人這麼往臉上貼金時,怎麼樣才能了然不被蒙蔽酙磨其可信度?

抱著這樣的疑惑,近來囫圇地看了一些介紹社會影響力的工具與報告。雖然看到有價值的操作範本整理,但越了解就越感悟到就算自嗨地在這裏寫得天花亂墜,但到底對假想受眾讀者的價值何在?又或者更基本更殘酷的質問:搞了二年的「NGO 推進器」有無創造什麼社會影響力?

在第二期的《非營利組織網路數位資源週報》曾提及了二份材料,1.) GuideStar 編製,提供美國非營利組織在設定目標、評估表現上可選用的常見指標 — Common Results Catalog。2.)SOPACT 洋洋灑灑地整理的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tools And METHODS資源列表。SOPACT 是一家為社會創投提供風險與潛在影響力評估的諮商和軟體服務公司。從這兩份文件的內容屬性來看,兩者皆已進入到「對影響力之評量」階段,主體不但早已了然自身對影響力所下定義,且已完成某種程度進展,可以對所創造的影響力予以客觀檢討,故其重點在影響力的評量方法與應用工具,顯然這對「社會影響力」仍然一頭霧水的我,此刻恐怕還無能受用。那麼回到本文一開始的疑問:非營利組織要如何“決定”自身的社會影響力?而其所決定適用於組織社會影響力的指標或定義,是否該具備普遍性與比較性,以示該 NGO/NPO 創造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僅是自己說了算的自我滿足,還有著向外界溝通對話的任務。

如果讀者急著想知道找到一些適合 NGO 挑選來作為影響力評量的依據,可以直接參考前述的第 1項文件 Common Results Catalog,GuideStar 主要參考了 2004出版的《Benchmarking for Nonprofits: How to Measure, Manage, and Improve Performance》一書,簡化成四十多頁 NGO/NPO可直接從目錄清單上挑選的指標或評量標準(metrics)。舉例來看,在適用於大多數 NGO/NPO的指標底下,若其推動某「教育計畫」,GuideStar 建議可採的指標有:

  • 參與教育活動後,當事人回報其知識增加的數量
  • 為進一步推動任務所辦理的活動數量
  • 公共服務公告數量

又如,該組織若有推動研究工作,則評量其表現的相關指標可能為:

  • 研究數量
  • 撰寫/發布的報告數量
  • 研究報告分發或銷售數量

以上舉兩個簡單例子,其它還有NGO/NPO 在政策倡議、網絡號召、知識開發和傳播……等等面向建議的表現指標。雖然 Common Results Catalog 看似幫忙代 NGO/NPO 整理了可直接可用作 KPI 的清單目錄,難道這些量化了的表現數據就可稱之為「影響力」嗎?能否回過頭來重新拆解「決定指標」的挑選過程,重新檢視這些 KPI與 NGO 各式大小任務之間的關係,大小任務又和組織使命宗旨之間的連結強度何在?

SKOPOS Impact Fund / Bridges Fund Management 2016發表的《 More than Measurement: A Practitioner’s Journey to Impact Management》,以及SOPACT 另外提供的《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二份資源,從影響力「管理」角度稍微提供我對於上述困惑的解答。

Impact Management Approach

SKOPOS Impact Fund / Bridges Fund Management 是二家投資社會影響力的基金控盤管理機構,簡單來說就是手上閒錢資金太多的有錢人除了投資在傳統利潤導向的私人/企業外,近來越來越多基金流入了社會公益/社會企業之天使投資,而這些私人資產轉入社會公共投資的動機之一,就是期待創造改變的社會影響力。雖說社會影響力或可借用許多現成的關鍵表現指標來評量、代表,但這樣又和追求報酬最大化回報的營利投資有什麼不同?更重要的關鍵是:這些社會投資是否真的「帶來了持續性的.深遠的改變」?作為社會投資的顧問機構,SKOPOS Impact Fund / Bridges Fund Management 當然也面臨了如何評估其投資是否「成功」的難題,因此他們共同發展了「(社會)影響力管理方法」( Impact Management Approach, 下稱 IMA )企圖在主流的影響力評量計算學派外,提出另一種管理視角的方法來審視社會影響力。

IMA 可分解三大步驟,不過從下圖1可看出,其操作非線性單向式進行,會因內部動能和執行回饋而形成一種循環的迴圈。

  1. 對計畫成功狀態的想像:一旦計畫「成功了」,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故此階段需要建立對於成功想像的明確目標並選取適當指標來驗證的確有達成預想中的目標。IMA 認為此處的目標(Goals) 由兩大因素組成,一是清楚的影響力類型;一是欲達成的水平與可承受的失敗風險,但兩大因素說穿了就是一體的兩面。寫到現在,依舊無法給「影響力」一個明確直觀的定義,那麼所謂影響力的種類也非傳統意義上可定型的 A類B類C類,AMI 建議從幾道最基本的問題來掌握計畫預想的影響力有哪些。基本的問題包括:哪些人會受到改變影響、他們將會歷經何種改變、如果不投入資源推動此計畫一樣也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嗎、還有什麼沒想到的潛在影響?這類基本的釐清題同樣適用於計畫發動前期,想像欲達成的水平與估計可承受的失敗風險。
  2. 選擇最能到達成功的策略:對準靶子標的(targets)和選擇策略。Goals/ Targets 中文都翻成目標,在閱讀計畫規劃、策略發展的文獻時,自己常常不知如何區別兩者的差異。IMA 將 target 定義為達成目標(goal)的「計分版」、「進度條」,以判別與目標的距離是縮短抑或偏離。對社會投資家而言,其標的設定會有決定放入資金之前所預想的靶子,以及投入資源後用以評量表現進展的標的。資源尚未投注之前的標的設定,多半彼依賴借鏡其它過往經驗或類似方案的表現狀況,這時也會影響接下來策略的擬定,故策選用決定也被歸類在標的設定流程的一環。
  3. 計畫是否成功與後續反饋的計量與分析。若無一套計量方式,就算定下目標也無濟於事,目標與評量兩者是相輔共生的依靠。但 IMA 不僅是借用已有的衡量方法,收集聽取最終使用者的體驗感受,也是整套系統回饋修正的重要一環。有時候計畫結果不易衡量,需借重其它事實證據或更複雜的分析能力。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另一份相對簡單的《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同樣環繞在影響力管理的思維與方式,其內容分成:基礎 Groundwork、指標 Matrics、數據 Data、傳播溝通 Communication 等四大部份。

個人認為第一冊基礎篇可算是簡化版的 IMA,其中還包含了每一個提及事項的活動操作說明或空白示範模版。作者 SOPACT 先從非營利組織最基本的願景想像、宗旨設定、組織目標、計畫方案結構下手,一步一步帶著讀者和 NGO 核心參與者來好好清組織對上述「東西」的定位與認知。過去自己多少讀過、參加了一點討論 NGO/NPO 如何設定願景想像、宗旨設定、組織目標的文件或活動,倒是 SOPACT 這份從最基礎開始介紹的文件,該是我讀過最淺白好用的一份指引資源,協助 NGO/NPO 一步步清楚地界定出願景想像、宗旨設定、目標等「組織憲章」。不管 NGO 自身要不要了解自己能創造什麼社會影響力,用所謂的社會影響力做宣傳推廣,至少弄清楚自身的願景、宗旨、目標是最最最基本的起步地圖,但這項要求卻是台灣許多倡議型非政府組織拙於認清的能力,於是乎我們會自到 NGO/NPO 有做不完的工作一團亂的指揮系統,但這些工作計畫到底和組織中長程目標是否緊密關聯?目標是否好好地向組織的使命宗旨看齊?使命宗旨是否朝向一個想像願景能慢慢往百分百達成實現?

基礎文件中半段著墨的「計畫方案結構」(Program Structure)、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 ,則開始進入了由業務推動帶來的影響力射程。如果計畫方案代表了 NGO/NPO 所關注的議題重點,那麼所謂的「計畫方案結構」指的是NGO/NPO 內部活動的階層關係與努力想帶來的影響力。而在社會影響力話題中很夯的「變革理論」,則記錄了尋求問責和內部對組織潛力挑戰認知的變化。建議讀者可以先看《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 》的第一小冊基礎篇後,再回過頭來讀《 More than Measurement: A Practitioner’s Journey to Impact Management》。若有更多時間,不妨參照《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 》活動建議,NGO/NPO 可利用內部會議或組訓時段來操作幾個手冊上的活動,應可更了解以目標設定為切入座標來進行影響力的管理控制:方案底下的各式活動有無連鎖地造成變化達成、改變如何地評量、執行的活動結果有無對應 NGO/NPO目標與使命、達成的目標有無讓組織的願景更接近現實。

至於《 Actionable Impact Management Framework》系列中的另三本小冊 — -指標 Matrics、數據 Data、傳播溝通 Communication,前兩項算是社會影響力比較常見的話題,故本文不作太多介紹。而傳播溝通 Communication 則偏向如何把創造出來的社會影響力轉化為打優質的報告內容或動人故事,讓外界知道 NGO/NPO 的社會貢獻,正在考慮未來「 NGO 推進器」該更系統化地介紹說故事的策略技巧…….

其它中文參考

社企流: 衝量你的社會影響力

這篇介紹自己寫得一臉便祕,才越發體會到要了解、學習、「應用」社會影響力最好的方法並不是讀一堆文獻,而是內部核心成員一起暫離電腦鍵盤,面對面直接地腦力激盪、交流討論願景、使命等基本價值,不要天真地以為內部每個人都有著共同的默契與認知,畢竟加入的時間、動機與個人背景不一,只有多透過直接交流的機會,才能建立、累積彼此的革命情感、一再確認你我都是朝共同的方向前進。在前述基礎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才能放心好好地檢視手上的工作提案是否對準了共同目標,專案的推動能否多一步促進使命承諾的實現,然後再討論 NGO 的社會影響力才有意義。至於後續的指標決定、數據資料記錄收集,就是操作面的一些眉角,不是看不起這些執行上的瑣碎因而輕忽,只是覺得先把基礎打穩,再來學花招吧。

除了每週二固定發佈一篇主題專文外,每週五另外再發表一篇網摘性質的非營利組織資訊週報 — 灰暗星期五,簡單分享筆者最近一週讀了什麼、看到什麼有趣的相關內容。若有任何建議或指教,可留言、來信或加入 TWNGO slack 安靜聊天室製造一點喧嘩的噪音。

--

--